体育企业是体育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力量载体,是上海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当前,上海市体育企业整体上呈现规模数量迅速扩大、转型升级成效明显、龙头企业引领强劲、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体育规上纳统企业短期虽有波动,但长期稳步向好趋势显现;强竞争力企业表现出总计态势企稳回升、体育服务业企业运行稳健、区域格局特色鲜明、产业贡献不断扩大等特征。为进一步满足上海市体育企业发展诉求,须推动体育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规上体育企业培育库,强化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效能,降低体育企业办赛成本,完善体育场馆管理行业支持政策,引育体育中介代理服务企业等,进一步激活体育企业发展活力与效率,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
体育企业是体育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力量载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激活体育企业发展的活力与效率。当前,上海市正着力打造以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为引领,以体育智能制造业为亮点,以场馆运营、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业态为支撑,具有上海城市特点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基础支撑,也是推进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关键举措。《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树立企业是体育产业发展主体的意识,扶持体育企业发展,形成“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良性互动的体育产业生态。在此基础上,上海市体育局加快部署落实一揽子政策措施,政策力度不断加码,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持续助力上海市体育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上海市体育企业稳步向前,呈现蓬勃向上态势,正处于核心竞争力塑造的关键时期。一批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落户上海,大型国有企业围绕体育产业加码加力,民营体育企业迅速崛起,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在政策效能进一步显现、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消费潜力充分释放等利好因素的影响下,上海市体育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将得到持续增强。鉴于此,本报告基于上海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充分解读上海市体育企业发展概况和重点企业发展现状,深度解析上海市体育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诉求,并提出持续提升上海市体育企业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上海市体育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发展韧性不断增强,整体上展现出市场主体规模数量迅速增长、经营效益持续改善、发展态势企稳回升的良好趋势。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市主营体育产业机构数达到30092家,相较于2018年的16286家,增加了近一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6.59%,大幅拓展的市场主体规模有力支撑了上海市体育产业规模的稳步增长;从营业收入来看,2022年上海市体育企业总营业收入达到2309.15亿元,比2018年增加了752.1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35%。总体来看,上海市体育企业提质扩量增效的成效突出,发展的活力和潜力不断释放。
从行业细分的角度来看,体育服务业企业(除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之外的其余九大类)展现出了其强大的经济影响力与韧性,是创造营收的主要来源、新增市场主体的主力军,在上海市体育企业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巩固。2022年上海市体育服务业主营机构数达到29166家,营业收入总额为2041.26亿元,相较于2018年分别增加了87.96%和52.40%,增速明显;体育制造业主营机构数量从2018年的483家增加至2022年的515家,营业收入从205.01亿元增长至253.68亿元,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8-2022年,体育建筑业主营机构数量从295家增加至411家,营业收入从12.58亿增长至14.21亿元(表1)。从行业占比来看,2022年体育服务业企业规模数量占比达96.92%,营业收入占比达88.40%,在上海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源和主导力量。
近年来,上海市体育企业积极拓展创新生产经营活动,推动要素投入创新运用,整体经济效益、社会贡献以及创新效能稳中有升,发展能级和发展空间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当前上海拥有上市体育企业7家,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为培育和发展体育新质生产力,引领体育中小企业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新颖化,推动上海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此外,重点领域发展能级稳步上升。一些细分行业特别是击剑、帆船、马术、网球、高尔夫、棒球等运动项目细分赛道的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了一批各细分领域的行业领头羊企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飞跃。
规上纳统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影响产业发展基本态势的绝对主体。作为上海市体育市场主体的重要力量,体育规上纳统企业(包括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馆管理、体育竞赛组织、体育中介代理服务四类行业)在起伏中前行,调整中发展。根据纳入上海市统计局经济运行统计的体育行业企业数据显示(表2),2018—2022年体育规上纳统企业营业收入经历了短期波动,分别达到了76.91亿元、93.83亿元、84.54亿元78.05亿元、61.73亿元,整体上呈现先升后降的发展态势。体育规上纳统企业营收占当年主营体育产业机构营收的比重呈现同样趋势,体育规上纳统企业的行业影响力有所起伏(表3),但下降幅度逐渐收窄,长期稳中向好态势逐步显现。
表2 2018—2022年上海市体育规上纳统企业与主营体育产业机构营收数据一览表
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来看,主营健身休闲活动(行业代码为8930)的企业数量达到50家,其对应的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行业类别为“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在体育规上纳统企业中占比最高为53.7%;其次为体育场馆管理(行业代码为892),企业数量达到20家,其对应的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行业类别为“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在体育规上纳统企业中占比为21.5%;主营体育竞赛组织(行业代码为8911)的企业数量为14家,其对应的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行业类别为“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在体育规上纳统企业中占比为15.0%;体育中介代理服务(行业代码为8991)的企业数量最少,其对应的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行业类别为“体育经纪与代理、广告与会展、表演与设计服务”,在体育规上纳统企业中占比最低为4.3%。
与上海市体育竞赛组织(8911)和体育场馆管理(8921)体育规上纳统企业不同,2018—2022年健身休闲活动(8930)体育规上纳统企业在营业收入及其占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业主营机构营收的比重方面均实现了整体增长(表3),是推进体育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在营业收入上,尽管与体育场馆管理体育规上纳统企业有着相似的往复波动式变化趋势,但五年间上海市健身休闲活动体育规上纳统企业依旧实现了4.98%的年均增长。而健身休闲活动纳统体育规上纳统企业营收占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业主营机构营收的比重则实现了连年增长,但增长速率逐年放缓,2019—2022年间分别增长了13.16、1.26、1.25和0.76个百分点,到2022年占比已达到49.72%,是推动上海市健身休闲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表3 2018—2022年上海市健身休闲活动体育规上纳统企业与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业主营机构数据一览表
2018—2022年,上海市体育场馆管理体育规上纳统企业和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业主营机构在营收规模与比重关系变化上展现了基本一致性,共同呈现了往复波动式变化趋势(表4)。具体而言,2022年体育场馆管理体育规上纳统企业营收较2018年下降了27.17%,体育场馆管理体育规上纳统企业营收占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业主营机构营收的比重则下降了11.04个百分点。
表4 2018—2022年上海市体育场馆管理体育规上纳统企业与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业主营机构数据一览表
2018—2022年,上海市体育竞赛组织体育规上纳统企业营收及其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业主营机构营收中所占的比重保持着一致的变化趋势(表5):2019年两项数据出现小幅下滑,分别下降了4.16%和2.4个百分点;2020年基本回升至2018年的水平,分别为35.95亿元和51.84%;之后连续两年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分别下降了48.11%、20.39%以及15.52、3.65个百分点,到2022年,体育竞赛组织体育规上纳统企业营收占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业主营机构营收的比重已从2018年的超过50%下降为32.67%。
表5 2018—2022年上海市体育竞赛组织体育规上纳统企业与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业主营机构数据一览表
(4)8991体育中介代理服务(体育经纪与代理、广告与会展、表演与设计服务)
与健身休闲活动(8930)体育规上纳统企业相似,2018—2022年上海市体育中介代理服务体育规上纳统企业在营业收入及其占体育经纪与代理、广告与会展、表演与设计服务业主营机构营收的比重方面同样呈现整体增长态势(表6)。营业收入方面,2020年上海市体育中介代理服务体育规上纳统企业营收较上年同期出现了30.90%的明显下降,之后于2021年实现了90.16%的大幅增长,五年间保持着17.34%的年均增长率,远高于体育经纪与代理、广告与会展、表演与设计服务业主营机构营收2.94%的年均增长率。在体育中介代理服务体育规上纳统企业营收占体育经纪与代理、广告与会展、表演与设计服务业主营机构营收的比重方面,尽管2019—2020年连续两年出现了小幅下降,但2021—2022年的回升及上升态势明显,分别达到了25.53%和34.53%,较2018年分别上涨了5.08和14.08个百分点。
表6 2018—2022年上海市体育中介代理服务体育规上纳统企业与体育经纪与代理、广告与会展、表演与设计服务业主营机构数据一览表
根据上海体育产业统计数据,2022年上海市强竞争力体育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达到2097.67亿元,同比下降1.5%;利润总额达到221.58亿元,同比下降3.3%。尽管从短期来看,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增长略有波动,但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相比2019年,上海市强竞争力体育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22.57%和57.90%,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总体上正呈现出稳步回升的良好态势。从市场占比来看,强竞争力体育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占当年全市30092个主营体育类单位的比重分别为90.8%和76.3%,仍占有绝对比重,其中营业收入排名前10的企业2022年营业收入合计998.91亿元,占全部强竞争力体育企业的比重达到47.6%,占全部主营体育类单位的43.24%。
2022年,上海市强竞争力体育企业中主营体育服务业的数量达到了407家,营业收入为1848.75亿元,虽小幅下降0.9个百分点,但利润总额再创新高,达到了205.46亿元,同比提高了3.4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占500家体育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为88.1%和92.7%,体现了体育服务企业在提升盈利能力、积蓄内生发展动力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及其在创造经济价值、促进产业升级方面的不可替代性。相比之下,体育制造业企业2022年业务增长、经营波动加大明显,营业收入238.77亿元,下降5.9%,利润总额15.46亿元,因其总量不大,下降比例明显,同比下降近一半。体育建筑业企业数量为23家,营业收入10.15亿元,利润总额0.66亿元(表7)。
《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体育产业集聚区布局与建设,构建层次分明、特色突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体育产业空间体系。2022年上海市强竞争力体育企业多核心辐射效应明显,布局更加均衡,区域特色格局初见成效。从企业数量分布来看,浦东新区依托浦东前滩体育总部集聚区和临港体育休闲旅游集聚区,吸引了一批跨行业经营、有较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骨干体育企业集团,拥有强竞争力体育企业79家,排名首位,也是各区中唯一企业数量占比超过10%的地区,占比达15.8%。除此之外,嘉定区、奉贤区、青浦区、闵行区、黄浦区、虹口区、徐汇区、崇明区、杨浦区、静安区、松江区和宝山区等12个区企业数量均超过了25家,占比超过了5%,整体上企业数量的区域分布差异进一步缩小。
从营业收入上看,多核心共同驱动发展的格局初步显现。虹口区、浦东新区、杨浦区以及徐汇区统计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均超过220亿元,四区强竞争力体育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统计企业的比重超过半数,达到56.2%。其中围绕北外滩、北苏州河滨江沿线体育休闲活动带和提升四川北路功能发展等重点领域,虹口区体育企业创新发展和能级提升成效显著,营收总额达到了362.16亿元,位于全市首位。同时,长宁区强竞争力体育企业的营收能力和创收能力较强,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较高,分别为12.93亿元和51.42亿元,引领着长宁体育向着“智慧体育、时尚体育、精品体育”方向发展,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从贡献度角度来看,企业数量上,除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其他10个业态的强竞争力体育企业在全市相应业态主营机构占比均未超过10%,但是在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占比上显示出巨大优势;营业收入上,强竞争力体育企业在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两个业态贡献度最高,占全市该业态主营机构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98.0%和94.1%,所有业态的强竞争力企业占相应业态全市主营机构比重均超过两位数;利润总额上,其他体育服务、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及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五个业态贡献度最高,占全市该业态利润总额比重分别为92.9%、89.0%、81.1%、71.0%和68.9%,均超过50%(表8)。
此外,强竞争力体育企业前30强营业收入占全市主营体育产业机构比重为62.7%,占利润总额比重为29.5%;前100强营业收入占全市主营体育产业机构比重为76.2%,占利润总额比重为43.4%,显示出百强企业在上海体育企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头部企业贡献突出。整体而言,强竞争力体育企业业务覆盖完整,实现全产业链布局,行业贡献大,集中程度高,头部企业贡献明显,和上海市总体经济特征高度匹配。南宫ng28相信品牌力量
本文由:南宫28ng相信品牌提供